肺結核的癥狀及治療
作者:知能醫學 發布時間:2025-07-03 15:34:07肺結核這個曾經被稱為"白色瘟疫"的古老疾病,至今仍在全球范圍內威脅著人類健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每年約有1000萬人感染肺結核,其中約140萬人因此喪生。在中國,盡管經過多年努力,肺結核的發病率已大幅下降,但它仍然是嚴重危害公眾健康的傳染病之一。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通過空氣傳播。當患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會將含有結核菌的飛沫排到空氣中,他人吸入這些飛沫就可能被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感染者都會發病,約90%的感染者處于潛伏狀態,只有約10%會在免疫力下降時發展為活動性肺結核。
肺結核的典型癥狀包括持續咳嗽超過兩周、咳痰(有時帶血)、胸痛、乏力、體重下降、夜間盜汗和發熱等。然而,這些癥狀往往容易被忽視或誤認為是普通感冒,導致診斷延誤。2025年6月,上海某醫院就報告了一例因長期誤診為支氣管炎而延誤治療的肺結核病例,患者最終發展為耐藥性肺結核,治療難度大大增加。診斷肺結核主要依靠胸部X線檢查、痰涂片檢查和結核菌素試驗等。近年來,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為肺結核的快速診斷帶來了革命性突破。如福州市2025年6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結核病防治工作的通知》中提到,該市已在部分醫院推廣使用GeneXpert等新型檢測技術,可將診斷時間從傳統的數周縮短至2小時。
肺結核的治療需要遵循"早期、聯合、適量、規律、全程"的原則。標準治療方案通常包括6個月的藥物治療,前2個月為強化期,后4個月為鞏固期。常用的抗結核藥物包括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等。煙臺市2025年7月的報道顯示,該市通過實施"直接面視下的短程化療"策略,使肺結核患者的治愈率達到95%以上。然而,不規范的治療容易導致耐藥性肺結核的產生。據重慶2025年6月的報道,該市發現的耐藥結核病例中,約70%是由于患者自行停藥或不規律服藥所致。耐藥結核的治療周期長達18-24個月,藥物副作用大,治療費用高昂,給患者和社會都帶來沉重負擔。
特殊人群的肺結核防治需要特別關注。老年人因免疫力下降,感染風險增加;兒童肺結核癥狀不典型,容易漏診;孕婦患肺結核可能影響胎兒發育;醫務人員因職業暴露風險較高。對這些人群應采取針對性的預防和診療措施。我國在肺結核防治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根據最新統計數據,全國肺結核報告發病率已從2015年的63.4/10萬下降至2024年的45.2/10萬。各地也探索出許多成功經驗,如上海推行的"三位一體"防治模式(疾控機構負責規劃管理、定點醫院負責診療、基層醫療機構負責隨訪管理),有效提高了防治效果。肺結核防治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人口老齡化、流動人口增加、HIV感染率上升等因素可能增加肺結核傳播風險;另一方面,耐藥結核的蔓延也給防治工作帶來新的難題。專家建議,應進一步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肺結核防治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政府、醫療機構、社區和個人的共同努力。只有堅持科學防治、綜合施策,才能最終實現"終止結核病流行"的目標,保護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