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的治療及預防措施
作者:知能醫學 發布時間:2025-10-30 14:27:28痔瘡是一種常見的肛腸疾病,醫學上稱為“痔”,是由于肛門和直腸下端的靜脈叢充血、淤血或擴張而形成的。根據發病部位的不同,痔瘡可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三種類型。內痔位于齒狀線以上,表面覆蓋黏膜;外痔位于齒狀線以下,表面覆蓋皮膚;混合痔則兼具內痔和外痔的特點。痔瘡的發病率較高,據統計,我國成年人中約有50%-7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痔瘡,尤其是久坐、久站、便秘或妊娠等人群更容易患病。痔瘡的發病原因多種多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久坐或久站,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會導致肛門局部血液循環不暢,靜脈回流受阻,從而引發痔瘡。其次是便秘或腹瀉,排便時過度用力或頻繁排便都會增加肛門壓力,導致靜脈叢充血擴張。此外,妊娠期女性由于子宮增大壓迫盆腔靜脈,也容易誘發痔瘡。其他因素如飲食不規律、缺乏運動、肥胖、遺傳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痔瘡的典型癥狀包括便血、肛門疼痛、肛門瘙癢、脫垂等。便血是內痔最常見的癥狀,通常表現為排便時滴血或噴血,血液顏色鮮紅,不與糞便混合。肛門疼痛多見于外痔或混合痔,尤其是血栓性外痔,疼痛劇烈且持續。肛門瘙癢則多由分泌物刺激皮膚引起。脫垂是指痔核從肛門脫出,輕者可自行回納,重者需用手推回,嚴重時甚至無法回納,導致嵌頓和壞死。痔瘡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醫生通過肛門視診、指診和肛門鏡檢查即可明確診斷。對于復雜病例,可能需要進行腸鏡檢查以排除其他腸道疾病,如結腸癌、直腸息肉等。痔瘡的治療原則是根據病情輕重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輕度痔瘡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和藥物治療緩解癥狀,如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多喝水、保持規律排便、避免久坐久站等。藥物治療包括外用痔瘡膏、栓劑以及口服消腫止痛藥。對于中重度痔瘡,尤其是反復出血、脫垂或嵌頓的患者,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硬化劑注射術、膠圈套扎術、痔切除術(如Milligan-Morgan手術、PPH手術)等。硬化劑注射術適用于輕度內痔,通過注射藥物使痔核萎縮;膠圈套扎術適用于中度內痔,通過套扎痔核根部使其壞死脫落;痔切除術則適用于嚴重痔瘡,尤其是外痔或混合痔。近年來,微創手術如PPH(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因其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逐漸普及。
預防痔瘡的關鍵在于改善生活習慣,首先飲食上應多攝入富含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減少飲酒。其次,保持規律的排便習慣,避免久蹲或過度用力排便。此外,適量運動如散步、游泳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痔瘡發生。對于久坐或久站的人群,建議每隔一段時間活動一下,緩解局部壓力。妊娠期女性可通過側臥休息、提肛運動等方式預防痔瘡加重。痔瘡雖然常見,但如果不及時治療,也可能引發嚴重并發癥。長期便血可導致貧血,表現為乏力、頭暈等癥狀;痔核脫垂嵌頓可能引起劇烈疼痛甚至壞死感染;此外,痔瘡還可能掩蓋其他更嚴重的疾病,如直腸癌。因此,一旦出現相關癥狀,應及時就醫,避免延誤病情。中醫對痔瘡的認識和治療也有獨特之處。中醫認為痔瘡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或脾虛氣陷所致,治療上注重整體調理,常用清熱利濕、活血化瘀、補中益氣等治法。中藥內服如槐角丸、補中益氣湯等,外用藥如馬應龍痔瘡膏等均有較好療效。此外,針灸、艾灸等療法也可輔助緩解癥狀。
痔瘡的康復護理同樣重要,術后患者需注意保持肛門清潔,避免感染;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逐步恢復膳食纖維攝入;避免劇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防止傷口裂開。提肛運動(凱格爾運動)是痔瘡患者康復期的推薦鍛煉方式,通過有規律地收縮和放松肛門肌肉,可以增強盆底肌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預防復發。痔瘡雖然是一種良性疾病,但其對生活質量的影響不容忽視。許多患者因羞于就醫而延誤治療,導致病情加重。實際上,痔瘡就像身體其他部位的疾病一樣,需要科學對待。現代醫學的發展為痔瘡治療提供了多種安全有效的方法,患者無需過度擔憂。關鍵在于早期發現、早期干預,同時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從根本上預防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和醫療技術的進步,痔瘡的診療水平也在不斷提升。未來,更加微創、精準的治療方法將進一步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和康復速度。而對于普通人群來說,了解痔瘡的基本知識,掌握科學的預防措施,是遠離這一“難言之隱”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