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溫的癥狀和預防措施
作者:知能醫學 發布時間:2025-10-23 13:20:05失溫醫學上稱為低體溫癥,是指人體核心溫度低于35℃的病理狀態。當人體長時間暴露在寒冷環境中,熱量流失速度超過產熱能力時,就會引發失溫。這種情況在戶外運動、高海拔登山、冬季作業或突發災害中尤為常見。若不及時干預,失溫可能迅速進展為危及生命的急癥。
失溫初期,人體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表現為明顯的寒戰反應。患者牙齒不自主打顫,全身肌肉劇烈顫抖以產生熱量,同時皮膚因血管收縮變得蒼白冰冷,尤其是手指、耳廓等末梢部位。此時患者可能感到極度疲勞,動作協調性下降,比如扣紐扣、系鞋帶等精細動作出現困難。語言功能也開始受影響,說話含糊不清或邏輯混亂,類似醉酒狀態。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患者可能仍保持清醒,但判斷力明顯減退,甚至出現反常脫衣現象——這是體溫調節中樞紊亂導致的矛盾行為。隨著體溫持續下降,寒戰逐漸停止,這并非好轉跡象,而是肌肉能量耗竭的危險信號。患者瞳孔擴大,脈搏和呼吸變得微弱緩慢,可能出現心律失常。意識狀態進一步惡化,表現為嗜睡或反應遲鈍,對疼痛刺激反應減弱。部分患者會出現幻覺或意識模糊,比如誤將雪地當作床鋪試圖躺下休息。皮膚呈現特征性的青灰色,皮下血管收縮導致肢體僵硬,此時已無法完成任何自主活動。醫學上稱為"冷性利尿"的現象也會出現,由于血液向核心器官集中,腎臟誤判為體液過剩而加速排尿,這反而加劇脫水與體溫流失。此階段患者完全喪失意識,進入類似昏迷的狀態。心室顫動風險急劇升高,這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呼吸可能間隔數十秒才出現一次,脈搏難以觸及,血壓降至極低水平。由于代謝幾乎停滯,患者可能呈現"假死"狀態——沒有明顯呼吸心跳,但尚未發生不可逆的器官損傷。此時體表會出現特征性的冰晶形成,肌肉僵硬如木頭,皮膚呈現大理石樣花紋。需要警惕的是,重度失溫患者絕不能輕易判定死亡,必須持續復溫并等待專業醫療救援。
兒童因體表面積與體重比例較大,散熱更快,可能迅速從輕度發展為重度失溫,且常表現為異常的安靜而非顫抖。老年人代謝率低,慢性病患者體溫調節能力弱,可能在室內低溫環境中就發生"隱形失溫",癥狀更具隱蔽性。酗酒者因血管擴張會加速熱量散失,而某些抗抑郁藥物會影響顫抖反應,這些都使得癥狀表現不典型。
發現失溫癥狀后,應立即停止寒冷暴露,轉移到避風干燥環境。避免粗暴搬動以防引發心室顫動,采用毛毯、睡袋等絕緣材料包裹全身,特別注意隔離地面。優先加熱軀干而非四肢,可使用溫熱敷袋放置頸部、腋下等大血管處,但需防止燙傷。意識清醒者可飲用溫糖水,但絕對禁止酒精和咖啡因。對于重度患者,應保持水平體位搬運,任何劇烈復溫嘗試都可能導致"復溫休克"。切記不可通過揉搓肢體或雪地摩擦來升溫,這會促使冷血回流心臟引發致命性心律失常。
預防失溫需遵循"三層穿衣法則":內層排汗、中層保暖、外層防風防水。每小時補充200千卡高熱量食物,保持體內糖原儲備。常見的認知誤區包括:認為喝酒可以暖身(實際加速散熱)、依賴棉質內衣(潮濕后喪失保溫性)、忽視多風環境下的風寒效應(風速每增加1m/s,體感溫度下降約1℃)。登山者應隨身攜帶應急保溫毯,潮濕衣物必須立即更換,團隊活動中建議采用"伙伴制度"互相觀察早期癥狀。失溫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從初期寒戰到最終心臟停搏可能僅需數小時。識別癥狀的階段性特征對挽救生命至關重要。2003年英國醫學期刊記載的案例顯示,一名滑雪者在核心體溫降至13.7℃后經體外膜肺氧合(ECMO)搶救成功,這說明即使嚴重失溫也存在復蘇可能。關鍵在于早期干預與正確的復溫技術,任何暴露于低溫環境的人員都應掌握這些生死攸關的醫學常識。